最终还是普通人承担了所有。
各位有没有想过:未来土地财政到底该怎么慢慢过渡到股权财政?地方的债务压力又该怎么扛?
最近,湖北给全国打了一个样——“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,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,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”。
![]()
这个“三化”的口号一出,全网直接炸锅,其他省份会不会效仿,未来我们普通人的命运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?
为了搞明白明这些问题,我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案例。
6年前,武汉洪山有栋人工智能大厦,当时入住率不到三成,几乎就是一栋“鬼楼”。
按常规的玩法,这栋楼靠租金回本,估计得等十年、二十年。
但是呢,通过资产证券化,也就是CMBS,一次性融了3个小目标——原本几年才能慢慢拿到的钱,提前就收回来了。
![]()
说白了,就是把未来能赚的钱先卖掉,让财政立刻拿到现金。
这里面的逻辑非常清晰:资源变资产,资产变证券,再用证券撬动更多的钱。
再通俗点说:就是把明天的钱拿来救今天的窟窿,把本该属于未来的收益提前卖掉。
问题来了?为什么是现在?
因为旧办法真的玩不转了——地卖不动了,财政紧得吃紧,债务一个接一个的到期,逼着地方找钱。
疫情三年,地方收入掉得太快了,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从8.7万亿掉到4.8万亿。
![]()
加上各地为了抗疫、保民生借了不少钱,隐性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膨胀。
我们大管家的要求是:“谁家的孩子谁抱走”,地方得自己想办法化债。
所以,“三化”这件事,不是普通的资产管理,而是一场生死权的自救:
六类国有资源——土地、矿产、林业、水利、能源、数据;
五类国有资产——实物、债权、股权、特许经营权、未来收益权;
两类国有资金——闲置的和低效的……
——全盘动员!把沉睡资产盘活,把未来收益提前用,把杠杆放到极限!
湖北的“三化”,和过去黄奇帆在重庆的操作很像。
黄奇帆用地票制度,把农村复垦土地的指标交易化,农民、开发商、政府三方都赚到钱。
同时通过“八大投”融资,把城市建设变成可融资的资产链条。
![]()
湖北的套路几乎一模一样,都是把未来的钱提前用,只不过金融工具升级了。
不同的是背景。
黄奇帆那会重庆经济上行,做的是加法,稳步推进。
湖北,包括现在很多省份面对的是债务高压、土地财政失灵、民企暴雷,做的是减法。
这是雪中送炭,是背水一战。
所以文件里用了“尽可能”,这种绝对化又罕见的措辞,说明地方的压力已经大到让上面不得不开一些口子了。
每一分钱都必须动,每一项资产都必须盘活,每一笔资金都必须杠杆化。
这里普通人可能不会立刻感受到,但影响已经在悄悄发生了。
第一,未来的钱会被提前花掉。
今天用未来的钱救今天,明天再有危机,就没得再提前了。
你所在城市的公共预算、基础设施项目、甚至社会保障,可能都在依赖这些提前兑现的收益。
第二,杠杆押的是未来必须按计划发生。
用10%的国有资金撬动90%的社会资本,这种1:9甚至1:100杠杆,短期放大效果明显。
但一旦经济不够好,收益不到位,整个链条就会崩,连带影响公共服务和民生支出。
第三,国资进入资本市场,风险会被社会化。
资产证券化、数据入表、未来现金流打包出售,真正承担风险的不是牧羊人,而是买这些产品的社会资金——养老金、保险、理财、基金。
换句话说,我们这些羊群的钱可能已经被用来支撑财政的临时救命操作。
普通人没参与决策,但风险早就卷进了每个人的生活里。
现在,全国各地都在跟进:天津打包零散写字楼、停车场做信托;黄冈通过ABS多债务人+省级担保融资;大连把岛屿未来收益打包成RWA代币,卖给全球投资者——
![]()
从境内到境外,从硬资产到数据、未来现金流、区块链代币,金融化范围被无限扩张。
你会发现,“三化”不是简单的资产管理,也不是锦上添花的改革。
它是财政自救、资本重构、风险再分配的三位一体操作。
普通人可能现在感受不到,但未来的每一笔支出、每一次公共服务,都可能间接被这些提前兑现的资产影响。
换句话说,这条路已经开通,无论愿不愿意,未来十年中国公共资源、财政安排、社会资金流向,都会按照这套逻辑重新排列。
对老百姓来说,今天吃饭、上学、看病没问题,但是卯粮吃完以后呢?
当乐山大佛高速公路的收费权、单位食堂的经营权...
这些都卖了之后,当所有能证券化的都证券化了,能代币化的也都代币化了,下一步呢?
或许只能留给后人的智慧了。
赞(3)